20081013-0257.jpg

            前陣子,在朋友開的一間咖啡店裡,意外聽到一張將近十年沒聽的經典專輯,Pink Floyd的“The Wall”。我跟老闆討論起這張專輯,卻不約而同帶著有點嫌棄的語調,「這是The Wall嗎?」、「怎麼好像有點矯情?」、「怎麼沒啥力量?」……,所有的評論似乎都在摧毀我們年少時美好的印象。直到一首歌的出現,突然過去所有的回憶又再度浮現腦海:“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簡單的旋律與歌詞,沒有矯飾,卻爆發出十足的力道。但音樂之外,更令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取材自Pink Floyd這張概念專輯的音樂電影“The Wall” (註1)。我不是那種愛看MV的搖滾樂迷,總覺得影像很難完全表達出音樂本身的感染力(當然也或許是我沒看太多吧),但有兩個音樂錄影帶一直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Bob Dylan的“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註2),另一個就是“The Wall”。但家裡只剩下錄影帶,早就不能看了,於是我上YouTube找出這個當年令我震撼不已的音樂和影像。

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這部音樂電影或許可算是我的電影啟蒙吧!戴上面具的孩子,整齊劃一的步伐,機械輸送帶與產品,到最後砸毀學校……,這一連串的影像與音樂,像是一記記無情的重擊,打破原本圍繞我身邊的牆,透過那一塊磚的縫隙,我發現了另一種世界的可能。記得我那時候還在念高中,上數學課我不想聽課,聽著隨身聽我抄下“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的歌詞:

 

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
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No dark sarcasm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 leave those kids alone.
Hey, teacher, leave those kids alone!
All in all its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All in all you’re just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當我抄到渾然忘我之際,老師走到我的身邊,拿起我所抄的英文歌詞,帶著諷刺的口吻對全班同學高喊:「哇!寫詩啊?還是英文詩耶!」(真的跟劇中情節一樣!只不過詩不是我自己寫的)老師並沒有沒收我的東西,但强裝叛逆的我,瞪著那老師的眼神,卻像這支音樂錄影帶裡的孩子一樣。真的是夠幼稚了!(藉此機會我向這位老師致歉……)

就這樣,我藉由這些來自西方的音樂,經歷了一段人文思潮的狂飆。從伍茲塔克音樂會(Woodstock Concert 1969)的愛與和平,到Sex Pistol的上帝拯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我逐漸挖掘出藏隱在我心中的基進種子。將近二十年過去了,我試著藉由電影讓這種子開花,我不敢說這花會開得多美艷,只希望她仍保有一絲泥土的氣息。

 

 ---------------------------------------------------------------------------------------------------------------------

 

(註1)“The Wall”裡面音樂與聲音的結合非常棒,甚至已成為電影聲音設計的教材,或許前陣子我在作這部電影的杜比混音時,也不知不覺受到了影響。「一席之地」這部電影在聲音設計這方面實在也有太多值得一提的趣事,容後再以專文介紹。

(註2Bob Dylan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記得在網路尚未出現,有線電視也剛在台灣普遍起來的高中時代,我意外在NHK上面看到Bob Dylan這支音樂錄影帶,簡潔卻力道十足的影像一直讓我印象深刻。我在“一席之地” 的對話中,也刻意提到了Bob Dylan,也算是我對他一種致意的方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plac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